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5-09-05
2024年11月至2025年7月,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四川省教育评估院组织完成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估工作。该项评估坚持以产业需求侧牵引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成都市4所市属高职院校全部162个招生专业实施全景式诊断,创新构建“产业牵引-质量共建-结果赋能”三维闭环评估体系,探索院地联动、多方协同的高职专业评估新路径,赋能高等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优化与质量提升。
一、紧扣产业需求,明确评估导向
坚持产业需求牵引。本次评估突出“产业-园区-企业”导向,紧密结合成都市“建圈强链”发展需要,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园区,构建“区域-产业-专业”闭环指标体系,其中对接产业、对接园区维度指标占比36%,校企合作维度指标占比38%,服务贡献、特色创新维度指标分别占比16%、10%,全面诊断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实效。推动产教融合落地。评估聚焦“两个对接”“四个合作”,重点考察专业在对接产业、对接园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将产教融合从宏观理念拆解为可量化、可比较的操作性指标,切实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验推广。在指标设计中融入“局校共建”“服务县市新城”“产业教授(导师)”“成都工匠”等特色维度,并设置“制度-模式-技术-成果”四级量化观测点,推动院校凝练本土化创新实践,形成可借鉴的专业建设经验。
二、突出质量共建,创新评估实施
共研指标体系,凝聚评价共识。汇聚政府、行业、园区、企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共商共研评估指标体系。邀请高职院校校领导,教务处、教学单位相关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等40余人参与指标论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院校产教融合关切,将多方质量需求转化为观测点,并动态校准权重,确保指标源于实践、服务发展。共商关键要素,畅通评估机制。我院设专人答疑和点对点反馈,为参评院校提供指标内涵解读、流程答疑和材料准备指导。在自评、线上评审和进校考察等评估阶段前组织专题说明会,帮助院校全面理解评估指标内涵与操作规程。通过“征集-反馈-修订-确认”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评估流程,确保评估工作高效、有序、规范实施。共创评估模式,凸显智能减负。坚持“自评+他评”双线融合,借助信息化评估平台,支持院校便捷上传专业建设相关过程性材料、数据及必要佐证,引导专业开展全面体检;专家基于平台与事实证据,对照“自评”进行客观“他评”。基于自我诊断与专家共识形成评估结论。
三、深化结果运用,赋能决策发展
强化数据赋能,服务科学决策。依据专业评估结果,引导每校制定“红黄牌”专业预警清单与专业优化升级方案,为高职院校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提供精准依据。梳理专业对接产业匹配表,系统分析全市高职专业匹配产业发展现状,为推动专业大类生均拨款差异化改革提供数据支撑,提升资源配置精准度与服务产业效能。深化诊断分析,驱动内涵提升。我院为每所参评院校量身定制评估报告,全方位呈现各专业建设质量,重点剖析产教衔接紧密度不足、服务园区能力薄弱等核心问题。通过数据对比和反差分析,清晰揭示质量短板,归纳共性问题25项,并“一专一策”制定个性问题清单,为院校提供明确改进方向,助推专业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强化服务效能,助力增强适应性。评估不是终点,而是专业建设的新起点,通过结果反馈和持续跟踪,引导院校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实际改进行动,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等融合载体实体化运作,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吸引力。
作为我院承接的重点区域评估项目,本次实践创新了“教育主管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职业院校”协同评估机制,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诊断依据,助力了成都市建立市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共同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质量评价的“成都经验”。下一步,我院将以本次评估为契机,优化评估流程、完善评估机制,深化多方合作,赋能区域产业发展,共同提升职业教育评估对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力牵引力,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